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正文

陕北艺术创作基地,陕北艺术创作基地在哪里

cysgjj 发布于2024-08-20 06:24:59 艺术创作 26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陕北艺术创作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陕北艺术创作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陕北民间美术有哪些?
  2. 陕北秧歌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叫“秧歌”?
  3. 米脂万佛洞建于哪一年?

陕北民间美术有哪些?

陕北民间艺术

一、剪纸

陕北艺术创作基地,陕北艺术创作基地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陕北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剪纸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装饰写意寓意等许多方面。

二、唢呐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陕北艺术创作基地,陕北艺术创作基地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陕北秧歌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叫“秧歌”?

提到陕西,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头上裹着毛巾,腰上别着腰鼓又唱又跳的画面,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陕西的北中南三个部分完全不同

最广为人知的大秧歌,在陕西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因此也称作陕北秧歌。

秧歌,在很多的典籍当中也被称作杨高、羊高、因歌、牙歌等等,而每种写法称呼的背后也都有不同的起源说法,说起来也是千奇百怪。

陕北艺术创作基地,陕北艺术创作基地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秧歌,插秧的时候所唱的歌曲,有种说法是说,秧歌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田野之中劳作插秧之时所欢唱的歌曲,所以由此得名。

按照湖南的《沅陵县志》记载,当地在立春日的时候,农民们有将松针当做秧苗插田、然后击鼓唱歌表示庆贺的习惯,而陕西的《西乡县志》之中,也有差不多的描述。

在很多的文献里,秧歌都被描述为与插秧的农事有关,但奇怪的是,陕北地区并非稻作农耕地带,当地气候干旱水源匮乏,也并不适合种植水稻。

对此主要解释是,原本起源于南方稻作区的秧歌,在明朝时期被大量“南官北坐”的移民还有他们的家人带到了陕北地区,与当地的祭祀舞蹈融合,形成了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代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在清代慢慢繁荣起来,有一段时间因为战乱等原因、这里的秧歌也曾陷入低谷,后来,在1942年,因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里的秧歌又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也在这之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方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陕北秧歌登上艺术舞台开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网络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秧歌表演中也得以体现,人们的服装以及表演动作、伴奏音响均与时俱进,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米脂万佛洞建于哪一年?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的万佛洞,又称万福洞,建在县城北部8公里无定河东岸悬崖上,石洞全长126米,分大小12洞,最大的为伽蓝***殿,还有观音殿、万圣殿和关圣殿等。。。万佛洞有大小佛像2万余尊,集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精华与一体,历时2百余年建造而成。万佛石洞始建于南宋理宗1238年,到明代正统年间完成,明嘉靖年间继续增加,距今约有6一8百年历史。

陕西米脂万佛洞,是山东济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兴建于1992年。万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集我国“莫高”、“龙门”、“麦积”、“云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塑佛主、菩萨、***、天王、力士近三万尊,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风***。此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云径禅关”古坊等名胜。 万佛洞为一长约500余米的山洞,在洞中有23000余尊各式各样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北艺术创作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北艺术创作基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58pou.com/post/5382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