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正文

艺术创作题目,艺术创作题目有哪些

cysgjj 发布于2024-03-21 11:06:30 艺术创作 32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艺术创作题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艺术创作题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我们可以做个***设,如果一个人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他是怎么才知道自己的“不识”呢?

换个说法,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如果他不知道正确的做法,他又怎么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艺术创作题目,艺术创作题目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肯定是在已经认识到了庐山的真面目之后才发出的。这句话是对从前的错觉发出的感叹 。

谢邀请,苏轼于1084年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赴汝州(今河南汝南)任团练副使,途中过九江,与友人游庐山,写了这首著名诗篇题西林璧,语言异常浅显,寓意十分深刻,借现代著名学者对此诗的评论,徐中玉评论:局中人常看不到事物全貌和真相,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游国恩评论: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郑孟彤评论: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就是通常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宋以前的诗特别是唐诗特点是言志言情,到了宋朝,诗風以言理为特色,尤其是苏轼,用他的话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题西林壁就是典型的语浅意深,因物寓理的寓理诗。宋代写诗多寓理与宋代理学发达有关。

关于庐山,心里有些记忆,十七岁时去军校,沿長江过九江时,见南岸高处云雾迷茫中显一山峰时隐时现,船上人员告诉这就是庐山,留下深刻印象,很想去看看云雾后面的庐山真面目,中年后两上庐山,游过各景点,头脑里有零碎的印象,但形不成整个庐山的整体印象,常会因苏轼的这首诗而引起思考。

艺术创作题目,艺术创作题目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旦宅画,

明.沈周画"庐山高"图,此图是沈周41岁时为老师陈宽70岁生曰祝寿作品,以庐山的崇高比喻老师的学问和品德,庐山在江西,陈宽江西人,故以庐山高为画题有特殊意义,此画是沈周重要代表作。

题西林壁

艺术创作题目,艺术创作题目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首诗借描写庐山各个不同角度的欣赏效果,深入浅出的表达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那么写诗一向大气磅礴的苏东波为何会写出这样一首哲理小诗呢?其实这首诗是有些独特的创作背景的。

该诗是作者与1084年由谪居的黄州改贬汝州时,路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秀美庐山时所作,当时的诗作有若干首,而这首诗是总结之作,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

其实,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苏东波还处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当时他的官职是汝州团练副史,只是一个从八品的闲职(在宋代这个官职常安排给遭贬谪的官员)。只从1079年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劫后余生,对官场已经是意兴阑珊,加上新旧势力的排挤,他仍然对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心有余悸,更加上他身居末流,没有实权,所以感觉自己郁郁不得志,故而此后数年间,苏轼一直寄情山水,无心政治。

难道苏轼真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吗?非也!说实话,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名宿,青年才俊,怎么会看不透世事呢,只是他在经历了残酷的“乌台诗案”后,看透了政治官场的尔虞我诈,看透了人心的险恶,他死里逃生。遭此一劫,他不但看透了人生的复杂,而且看透了官场的虚伪,所以,当诗人深处层峦叠嶂的庐山深处时,他看到了错综复杂的山峰,就像错综复杂的官场斗争一样,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低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艺术创作题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艺术创作题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58pou.com/post/18333.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